「入悲智之门」_3.六道轮回 从生至死到再生(1)
发布日期:2017-08-06 点击数:
前 言
尊贵的堪布卡塔仁波切(Khenpo Karthar Rinpoche)是少数不经由转世传承而来的仁波切,他是在现世得成就,而由噶举派(白教)最高精神领袖第十六世噶玛巴大宝法王授封为「仁波切」。在讲究传承的西藏佛教之教派中,堪布卡塔仁波切是相当特殊的一位具德上师。第十六世大宝法王曾如此称赞过堪布卡塔仁波切的成就:「他是噶举传承的大师,对佛法的本源,异同及各层面和次第,从小乘、大乘到密乘均极精通,堪布卡塔仁波切具有菩萨利益一切的本质。」目前,堪布卡塔仁波切为大宝法王南北美洲根本道场:纽约上州屋士达(Woodstock)镇的噶玛三乘法轮寺(KTD)的住持,并为噶玛噶举派之南北美洲总导师及噶玛林闭关中心指导上师。是一位公认极有成就的大师。
「入悲智之门」是汉藏佛学社继「大手印」一书之后,倡印的第二本堪布卡塔仁波切演讲集。本书共收集十五篇仁波切十几年来在各地弘法的开示,这些文章由台湾的居士大德翻译整理后,曾零星发表在各佛教杂志上,现由佛学社重新编辑校对结集成书。佛学社并恭请现驻锡在西藏祖普寺最尊贵的第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亲自以藏文书写「入悲智之门」之书名,以为加持。
本书能在美国出版流通,缘起于「福德海」读者及善心人士的发心助印。在此谨对所有助印者及参与此书出版工作的好友致万分感谢,希望读友诸君有机缘能亲自领受堪布卡塔仁波切的加持和教法。更期望最尊贵的第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能早日莅临噶玛三乘法轮寺(KTD)举行升座大典;大宝法王,堪布卡塔仁波切及各具德诸上师们长久住世,广益有情,以及一切有情早证菩提,同趋佛道。
汉藏佛学社
堪布卡塔仁波切简介
堪布卡塔仁波切(Khenpo Karthar Rinpoche)
堪布卡塔仁波切,一九二四年藏历二月下旬诞生于西藏西康(即青海省)勒西地区的一个游牧家庭。四岁,开始学习西藏语文与各种经典。十二岁,于青海省玉树县创古寺出家。十八岁,与数字僧众一同前往祖普寺,拜见噶举派(白教)最高精神领袖第十六世噶玛巴大宝法王陛下。二十岁,于八蚌寺第十一世泰锡度仁波切座下受具足比丘戒,随后返回创古寺,进行传统三年三月三日的闭关。出关之后,进入佛学院研读,深入经藏,直至三十岁。卅岁到三十四岁之间,和第十世创古仁波切一起各地旅行、自修、互相指导并教导小群信众了解佛法。一九五八年仁波切在三十四岁时,离开故乡,历经艰辛,半年后抵达印度。从一九五九年抵达印度之后,到一九七五年期间,仁波切受第十六世大宝法王指派常到不丹、锡金、印度、尼泊尔寺院教导年青一辈的僧侣修学佛法,并常闭关自修。一九七五年,仁波切五十一岁时,受第十六世大宝法王授封为「确杰喇嘛」(Choje Lama)。意为「至高佛法上师」。 一九七六年二月,大宝法王派仁波切到纽约上州屋士达(Woodstock)镇,建立噶玛三乘法轮寺(Karma Triyana Dharmchakra)并住持该寺院,亦为噶玛噶举派的南北美洲各地二十多个中心的总导师。
堪布卡塔仁波切到达纽约后,即致力于这个大宝法王南北美洲根本道场的建造及弘法利生的工作。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在堪布卡塔仁波切和巴都活佛仁波切的领导下,美国弟子们不断地贡献精力和劳力,在财力极其缺乏的情况下,以荜路蓝缕的精神一砖一瓦地建起宏伟的佛殿。如今噶玛三乘法轮寺是南北美洲最具有西藏色彩的寺院之一,亦是噶举派在北美洲的第一座寺院。
堪布卡塔仁波切行持极高,深入经藏有实修证悟体验,并以其耐心,慈悲和幽默广为大众所称道。堪布卡塔仁波切现在除了周末在寺院为弟子们教授佛法外,其它时间常常在噶玛林闭关中心,指导照顾闭关行者的修行及生活。此外,每年都受邀到台湾弘法灌顶,以利乐大众。
堪布卡塔仁波切数十年来弘法活动不胜枚举,下面所列为其近年数项重要活动:
☆一九九二年夏季,在纽约上州德尔海(Delhi)镇,成立噶玛林(Karme Ling)闭关中心。
一九九三年一月二十三日,仁波切正式为闭关中心的修行者封关,二十二位男女行者开始了传统的三年三月三日的闭关。本次闭关行者将于一九九六年五月下旬圆满出关。第二期闭关订于九六年十一月初开始。
☆一九九二年八月,仁波切和诺那喇嘛回到西藏祖普寺,拜谒乘愿转世再来的第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
☆一九九四年五月中旬,仁波切受邀回到青海省创古寺,指导创古寺闭关的喇嘛修行。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九日(观音菩萨诞),仁波切应「福德海」 月报和青年佛教通讯社之请法,在噶玛三乘法轮寺(KTD)为华人信众举行「四臂观音菩萨」灌顶法会,参加华人信众超过二百二十人众。
☆堪布卡塔仁波切与纽约上州庄严寺因缘深厚,近年时常应邀前往主持灌顶与授课。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仁波切再次受邀至庄严寺,主持第二届「西藏佛教讲习会」,讲授「修心七要」,参加学员达九十人众。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观音菩萨成道日),仁波切应「福德海」双月报之礼请,莅临纽约法拉盛的台湾会馆,为华人信众举行「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灌顶法会,与会信众达一百八十人众。
注 释: 堪 布:藏音,指精通经、律、论三藏及禅修的住持,足堪传授灌顶及教法。 仁波切:藏音,意为宝,即上师宝之意。在西藏金刚乘(密宗)传承教派中,通常是对转世再来的修行人或具德上师喇嘛的一种尊称。
六道轮回 从生至死到再生(1)
堪布卡塔仁波切想要诠释这名词,即是「相互依存的缘起」,或者说是「相互依存是混沌之因」。凡物必依他物,因而凡物亦必缘于他物,此即是世间现象界的本性,由于凡物互相依存,就产生了佛教术语「缘起」。
因此,佛教有一句话:「凡物互相依存,无一物单独存在。」譬如说:「长」相对于「短」,反之亦然。若无此物,则别一物亦不存在。此关系也可用于其它许多方面,例如:我们了解黑夜对白昼、高对低、善对恶以及福对苦。
进而言之,环绕我们四周生长中的草木,是因为过去的因而产生的,而种子本身是由长成的树结果来的。因此,植物之始是赖种子,而种子又是从植物身上来的,如此周而复始。
时间亦然,为了「去年」的对比而产生「今年」的术语,「这个月」对照「上个月」,「今天」对照「昨天」;没有先前的时间,便没有现在的时间,而无现在的时间,则过去的时间无以参照且无法存在。
继续这样的探究,不久我们便可清楚地发现,一切所知之物皆是相互依存的。由于事物的存在,我们便有了知觉,而透过知觉,我们便可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举个例子,我们的眼睛视色彩为凡可见之物的平面(注:在此例中,黑、白与灰亦被视为色彩)。如果我们没有眼识,就无法辨明色彩;然而,若色彩完全不存在,我们便不知有看的能力。同样地,如果我们耳聋就听不到声音,而没有声音,我们便无法觉知耳识。此亦可解释我们的身识及所接触之物,舌识及任何我们所尝的东西,对于其余的识觉亦是。
佛教教义中说,我们执着万事万物之真实存在,其实那是事实的幻影。换句话说,凡物之本性乃因缘合成及不实存的,所以现象界根本上是虚幻的,这并非意谓无一物存在,只不过是存在之物完全相互依存。既然无一物单独存在,而是这相互依存性所产生的幻影。事实上,凡物独立与永久存在的这个观念本身即是虚幻的。这些原则不难理解,然而尽管这些观念容易了解,但真正的了悟仍须要一些努力。最后,我们会发现这简单的道理,事实上是相当深奥的。
说来也很讽刺,打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完全生活在互赖的状态中。每个人皆有其理想、目标与成败,却完全不明白自己正过着一种互赖的生活。西藏有句话:「一个一辈子照料羊群的牧羊人却不知羊是什么。」虽然乍听之下难以置信,不过这是真的。
因此,自始至终我们一直处于互赖中,我们却将此互赖误认为真实与永久之物,而从来不曾了解其真理。相互依存(十二因缘)的根是无明,我们对此缺乏认知亦是无明,无明是没法触摸得到,亦无法与视盲相比。若不能不把事物视为真实,而只是活在看似真实之幻像中,便是无明。
常常会有一些人对佛教产生怀疑,有些人觉得那是宗教信仰、价值与信念的体系,只适用于古代,而不再适用于我们现代世界,也可以说是落伍啦!其它人觉得某些特定文化,比如西藏文化可能是受益于佛教,可是其它文化却不然,因为佛教非为其生活的主要方式。于是问题来了:「佛教的法门能适用于二十世纪的现代世界吗?」回答是:「当然可以。」它一直是,将来也会是适合潮流的。佛法可直接处理现实的人类问题,由于这个因素,它便超越了时空。亘古以来,人们总是处于相互依存中,却一直不知道这个事实,这种情形在现今的社会里形成很严重的状况,所以如果我们开始了解相互依存性,将会大有帮助。
举个简单的例子,「左」无「右」是不能存在的,「左」与「右」完全相互依存,是交互的观念。此两者中之一若无另一方,则知识的世界中无法证明其存在,此亦可解释「父」与「子」的关系。以这种分析的方法为基础,一个人便开始有点成就。再重复一次,种子和花是互赖而无法单独存在;然而依我们的无明却以为种子与花是两回事,亦以为知觉与万物是不相干的,那便是对相互依存之真义没有理解。
摘自「正法眼」
(本书开示大部分皆摘自贡噶精舍出版的「正法眼」丛书,第一册至第五册,承蒙同意转载,特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