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glish
  2. 繁体中文
  3. 简体中文
站内搜索

「入悲智之门」_1.皈依

发布日期:2017-07-10 点击数:

前 言 

 

尊贵的堪布卡塔仁波切(Khenpo Karthar Rinpoche)是少数不经由转世传承而来的仁波切,他是在现世得成就,而由噶举派(白教)最高精神领袖第十六世噶玛巴大宝法王授封为「仁波切」。在讲究传承的西藏佛教之教派中,堪布卡塔仁波切是相当特殊的一位具德上师。第十六世大宝法王曾如此称赞过堪布卡塔仁波切的成就:「他是噶举传承的大师,对佛法的本源,异同及各层面和次第,从小乘、大乘到密乘均极精通,堪布卡塔仁波切具有菩萨利益一切的本质。」目前,堪布卡塔仁波切为大宝法王南北美洲根本道场:纽约上州屋士达(Woodstock)镇的噶玛三乘法轮寺(KTD)的住持,并为噶玛噶举派之南北美洲总导师及噶玛林闭关中心指导上师。是一位公认极有成就的大师。   

「入悲智之门」是汉藏佛学社继「大手印」一书之后,倡印的第二本堪布卡塔仁波切演讲集。本书共收集十五篇仁波切十几年来在各地弘法的开示,这些文章由台湾的居士大德翻译整理后,曾零星发表在各佛教杂志上,现由佛学社重新编辑校对结集成书。佛学社并恭请现驻锡在西藏祖普寺最尊贵的第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亲自以藏文书写「入悲智之门」之书名,以为加持。    

本书能在美国出版流通,缘起于「福德海」读者及善心人士的发心助印。在此谨对所有助印者及参与此书出版工作的好友致万分感谢,希望读友诸君有机缘能亲自领受堪布卡塔仁波切的加持和教法。更期望最尊贵的第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能早日莅临噶玛三乘法轮寺(KTD)举行升座大典;大宝法王,堪布卡塔仁波切及各具德诸上师们长久住世,广益有情,以及一切有情早证菩提,同趋佛道。

汉藏佛学社

 

堪布卡塔仁波切简介  

 

堪布卡塔仁波切(Khenpo Karthar Rinpoche)

 堪布卡塔仁波切,一九二四年藏历二月下旬诞生于西藏西康(即青海省)勒西地区的一个游牧家庭。四岁,开始学习西藏语文与各种经典。十二岁,于青海省玉树县创古寺出家。十八岁,与数字僧众一同前往祖普寺,拜见噶举派(白教)最高精神领袖第十六世噶玛巴大宝法王陛下。二十岁,于八蚌寺第十一世泰锡度仁波切座下受具足比丘戒,随后返回创古寺,进行传统三年三月三日的闭关。出关之后,进入佛学院研读,深入经藏,直至三十岁。卅岁到三十四岁之间,和第十世创古仁波切一起各地旅行、自修、互相指导并教导小群信众了解佛法。一九五八年仁波切在三十四岁时,离开故乡,历经艰辛,半年后抵达印度。从一九五九年抵达印度之后,到一九七五年期间,仁波切受第十六世大宝法王指派常到不丹、锡金、印度、尼泊尔寺院教导年青一辈的僧侣修学佛法,并常闭关自修。一九七五年,仁波切五十一岁时,受第十六世大宝法王授封为「确杰喇嘛」(Choje Lama)。意为「至高佛法上师」。      一九七六年二月,大宝法王派仁波切到纽约上州屋士达(Woodstock)镇,建立噶玛三乘法轮寺(Karma Triyana Dharmchakra)并住持该寺院,亦为噶玛噶举派的南北美洲各地二十多个中心的总导师。

堪布卡塔仁波切到达纽约后,即致力于这个大宝法王南北美洲根本道场的建造及弘法利生的工作。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在堪布卡塔仁波切和巴都活佛仁波切的领导下,美国弟子们不断地贡献精力和劳力,在财力极其缺乏的情况下,以荜路蓝缕的精神一砖一瓦地建起宏伟的佛殿。如今噶玛三乘法轮寺是南北美洲最具有西藏色彩的寺院之一,亦是噶举派在北美洲的第一座寺院。

堪布卡塔仁波切行持极高,深入经藏有实修证悟体验,并以其耐心,慈悲和幽默广为大众所称道。堪布卡塔仁波切现在除了周末在寺院为弟子们教授佛法外,其它时间常常在噶玛林闭关中心,指导照顾闭关行者的修行及生活。此外,每年都受邀到台湾弘法灌顶,以利乐大众。

堪布卡塔仁波切数十年来弘法活动不胜枚举,下面所列为其近年数项重要活动:

☆一九九二年夏季,在纽约上州德尔海(Delhi)镇,成立噶玛林(Karme Ling)闭关中心。

一九九三年一月二十三日,仁波切正式为闭关中心的修行者封关,二十二位男女行者开始了传统的三年三月三日的闭关。本次闭关行者将于一九九六年五月下旬圆满出关。第二期闭关订于九六年十一月初开始。

☆一九九二年八月,仁波切和诺那喇嘛回到西藏祖普寺,拜谒乘愿转世再来的第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

☆一九九四年五月中旬,仁波切受邀回到青海省创古寺,指导创古寺闭关的喇嘛修行。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九日(观音菩萨诞),仁波切应「福德海」 月报和青年佛教通讯社之请法,在噶玛三乘法轮寺(KTD)为华人信众举行「四臂观音菩萨」灌顶法会,参加华人信众超过二百二十人众。

☆堪布卡塔仁波切与纽约上州庄严寺因缘深厚,近年时常应邀前往主持灌顶与授课。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仁波切再次受邀至庄严寺,主持第二届「西藏佛教讲习会」,讲授「修心七要」,参加学员达九十人众。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观音菩萨成道日),仁波切应「福德海」双月报之礼请,莅临纽约法拉盛的台湾会馆,为华人信众举行「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灌顶法会,与会信众达一百八十人众。


注  释: 堪  布:藏音,指精通经、律、论三藏及禅修的住持,足堪传授灌顶及教法。 仁波切:藏音,意为宝,即上师宝之意。在西藏金刚乘(密宗)传承教派中,通常是对转世再来的修行人或具德上师喇嘛的一种尊称。 

 

 

 

 

皈 依

如众周知,天下事事物物其来必有所自。一花一树必定是由某处一粒种子发芽孳长,绝不会凭空出现。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要具备了各种因缘才能听取到佛陀的教化。首先就是我们心中要有一种基本的意念才能建立接触佛法的可能性,这种与佛结缘的意念绝非无来由的,或偶发的结果,而是一种也许在前世几代便已种下的夙因。除此本因之外,为了能接受佛法,我们还需生而为有慧根的人类,如果我们生而为其它族类就绝无此种机会。所以当我们得此机缘,也就是因缘具备:即生而为人,生而有慧根,生而其时其地佛法可得并不受压抑反对,生而所处社会佛法不受排斥,再加上生而心中有此意念使我们能培养一种使佛法得以展布的福田:那实在真值得我等庆幸感激。    

此外我们还必须体认到并珍惜此种因缘所具的潜力,不可忽弃。要用它来学习佛法。要善用并勤修这种本具的潜能,那么我们便能创造一种环境,而在来日使学习及修行佛法的机会得以永远增长精进。倘若我们不加善用则可能一无所获。就像秋割时总要留存种子以待来春一样。尤有甚者,有了这种天赐良机,万勿用它只图眼前之享乐,因为一旦失去便不可复得,我们须珍视它为一种可在来日得大成就的潜在机会。

有关佛法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特质就是:在其教化和修行中,它直指人心。也就是不藉助外在型式为工具,不靠任何才干或技巧,它绝不是透过生命外在的任何活动来达成或表现出来,而是要在我们内心深处自己去发现、领悟、学习和修练。其理由显而易见,由于我们的心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直都为悲喜、爱憎、慈悲或不仁等等所纷扰,而我们都知道心中的黑暗面终究无法引发一种行动或方式而能带来满足和善果。另一方面,良善的愿望或意图则是创造绝佳成果的原动力。这是不移至理,甚至如果我们想以伪善或诱人的表象来粉饰本质上不良的心态,结果亦属枉然,而此种虚饰必须予以彻底粉碎。总之,佛法不是以组成我们世俗的生活或行为的各种外在姿态表达出来,而是以大疑大悟的方式:我们在想些什么?怎么去想?以及诚意正念的修心功夫。只要一念不移,确信本身可以培养一种好的期望、心境及情感,那么由此而表现出来的身、口、意自然也是好的。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皈依一个二千五百年前的人物:佛陀?佛陀的形体虽然已不在世很久,但其教化却历久弥新,依然可得。因为如人所知,佛陀并无异常人,而是开始一如常人,藉其本身修行而得以证入不生不灭无余涅盘的。同样的道理,当烈日为乌云所蔽,我们并不怀疑当乌云消失时它还会恢复旧观,依然展现其威力。所以尽管佛陀形体已灭,其教化永远仍为全体人类之所归所寄。而佛法长在,提供我们到达证悟所必需的精神指引,因此也是我们皈依的对象。最后,僧侣是第三个我们皈依的对象,因为僧侣犹如车乘,藉此佛法得以保存,佛陀的教化亦得以长住,宏扬于世。

总括而言,皈依是一种精神基础,一种精神的根据地。就如倘若我们想种植,就需要有土地。如果没有这个根本的愿心,也就没有开垦所需的土地,没有撒播种子的地方,更遑论收成的事了。换言之,想要达到悟境、解脱以及任何的精神目标,那么就只有在有一个环境下提供了精神修行及净化的基础时,才有可能。这种环境就是藉皈依来提供,因皈依使人能正心诚意得以体验证悟了的佛行佛法,也只有在这种皈依了佛,奉行佛法的环境中才能有所成。如果缺少了它(皈依),就没有可资修行净化的坚实基础,一个人想达到悟境而没有这种基础,就如同撒播种子于水泥地上或其它无法生长的土地上一样。

接下来的问题是:是否我们也能达到精神修行、证悟及解脱的目标?或是只有上智如佛陀者才有可能?其实关键全在我们本身的愿心。在印度几世纪以来,事实证明已有无数从社会各阶层及各不同背景的人在此路上得大成就。还有在西藏,以其人口而论不过撮尔之地,千余年来也已有各式人等:僧侣或俗人、达儒或文盲者,也都藉勤修而达到不可思议的成就。所以,从这些已受佛法教化的国家例证来看,似乎没有理由说欧美人士就无法做到。基本关键乃在于一个人是否发心修行不达不休。佛陀说过:「我只能教你解脱之道,但却全靠你自身去达成。」可知任何精神修行的成功只有藉自身的努力,绝不是自身以外的其它力量可以赋予的。因此,就像印度人及西藏人一样,欧美及其它国度的人士,只要发心也定能达到。

做为佛教教义基本指导的一般说明中,也许颇值一问的是:如此教义从何产生?何人教之?答案是:佛法教义当然是由佛而来,且是佛教导的。那么当一个人说「佛」时,去了解什么是「佛」便非常重要。就如同所有佛教学院道场所解释的:「佛」者,乃历经千劫,勤修佛法而于二千五百年前终于得登佛果。其实他原本生于印度中北部某国皇家,长大后放弃尊荣,出家苦修终入远超常人所可思议体验之身心清净究竟涅盘。而「成佛」一义乃特指其大彻大悟、无所不知而言。此种「知」乃超越一切我们通常所作心智高低的分类之上。

然后我们或许又会问:这种成就又是如何达到的呢?是不是仅偶然或意外地发生在此人身上?他是不是神明化身或天赋异禀才能如此,而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是不是他本就是迥异凡夫的超人?答案是佛陀一如其它平常人一样开始其修行,开始时也只闻受少数简单的佛理,然后经其觉行圆满之修行终达此一境界的。毫无疑问的绝不是他本身修行功夫以外的任何力量使他得到此无上正等正觉的。

就以佛陀的例子来说,可知佛理并不是佛交给我们的,而是众生佛性本具。这里再重复强调,佛教的最基本教义就是皈依,是任何佛教教义开宗明义的第一课。通常皈依一辞被解释为寻求庇护或避难。我们说一个人寻求庇护,就是逃离恐惧、厄运,如同难民逃离一个国家到另一个较佳或至少较少恐怖的国度一样。在佛家来讲「皈依」也含有庇护、保佑的意思。那么是什么使我们需要被庇护?为什么我们要寻求庇护呢?就像俗世所发生的,是为了逃出我们无法控制而受制于人的境地,就如一个人横越盗贼出没的荒野需有卫士护卫否则无法自全一般。同理,人生在世,生命中有无数我们一点也无能为力的事,如病、如老、如死,此外还有数不尽的较次的灾厄痛苦构成我们的一生。虽然有些我们可以设法减免或暂时纾缓,但终究而言,面对这些我们的力量实在渺小可怜。因此人生一世,实在苦海无边,为渡彼岸就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    

 

 

 

摘自「正法眼」      

 

(本书开示大部分皆摘自贡噶精舍出版的「正法眼」丛书,第一册至第五册,承蒙同意转载,特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