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glish
  2. 繁体中文
  3. 简体中文
站内搜索

「入悲智之门」_3.六道轮回 从生至死到再生(5)

发布日期:2017-08-06 点击数:

 

六道轮回 从生至死到再生(5) 

轮回图是由一个凶猛巨大的人握在手中,且用口咬住图的上端,其实没有什么东西要吞食六道中任何一道的众生。这凶猛的人物乃是阎罗王:死亡主宰者,称他为「主宰者」是因为有情众生皆被十二因缘所左右,亦受轮回所支配,也因而受制于死亡。因此有比喻「人入死亡之口」的说法,所以阎罗王被绘以此形。

要解脱轮回之苦,必先要解脱轮回之因而非轮回之果。譬如,由于过去所积之业,你生于此道且处于某一特定的环境,当下这一生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它是过去积业之果。然而,相反地,我们可为改变来世之因而努力,甚至可以完全挣脱出眼前的十二因缘。这项努力的根基主要是在消灭、杜绝根本的无明。这就是使自己跳出轮回之束缚的方法。

伟大的佛教学者世亲论师曾说过,当人因无明而专注有「我」之念时,自然也会引发有「他」之念,随着分别人我观的发展,爱着、憎恶与侵略性亦起。因此,要去除执着自我及他人之念的无明,我们得将分别心逐渐减弱,终至杜绝。

到目前为止,仁波切已经介绍过十二因缘,且解释每一个因缘在轮回中的角色。既然这十二因缘的根源是无明,仁波切想加以研究与诠释。

无明可分为两部分:执着「自我」的观念以及执着于现象界为真实的观念。就执着「自我」的观念而言,通常我们会觉得,是我们的心灵与色身一起构成「我」,于是我们便执着这色身和意识为「我」,事实上这色身易于分解与损坏:那便是它的本性。所以虽然此色身好像是一个单元,但它却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或独特的实体。这色身有四肢、骨的结构、各种不同名称的内部器官,还有更小的部门。若我们仔细审查,可发现随处皆无独特的「我」存在。

即使我们认为色身即所谓的「我」,但对此仍无太大的把握,于是我们便视心识为「我」。然而,识觉本身又可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与身识,各个差别而不相混,另外还有意识,这些识觉没有一个真正和「我」结合:全是个别存在。如此,当我们仔细探究时,竟无法发现有一个是真正的「我」。但在尚未找到解决之道时,我们仍继续执着于「我」的观念,这是完全不合实际的,然而我们都根深蒂固于自我的观念,将之视为真实、永久且实际存在,那便是迷惑,那便是无明。

执着于此观念或执着「真实」的无明一旦产生,一个人便可进一步地将执着于「我」的观念具体化。任何与「我」分开命名的东西,不管它是有生命的或物体,也一定是真实的,由于这种对真实混淆的观念,以致沈迷于虚幻的真实中。然而,这些外在的人或物似乎经常遵循另一法则,而与我们想为他们确立的法则大不相同,于是冲突、悲痛、苦恼与困惑全产生了。一个人过去所建的真实观一直被挑衅和动摇着,因为所有这些事物只有互赖才能生存。真实是由于对互赖的认识与命名或标识而存在,而非由于了解万事万物是实际存在而存在的。当我们被习气与烦恼支配时,便深信每件东西真的存有,而且是永久、独立与实际存在的。例如,若此屋之房间皆不存在,那我们现在怎么会在此,在这房间内?我们所挑战的,不是这些空间与房间的外貌,而是把某物视为个别与实际存在的观念。

从小乘佛教的观点来看,每件东西都是以小粒子的型态存在着,就像我们对原子的观念,物体可能由不同质料的木材或矿物做成,但若论及其本质,则是由像原子和分子的小粒子组成的。在这样细分下,像房子或房间这样的东西就消失了,而只剩下地、水、火、风四大。当有所接触时,那鼻、舌、身与知觉皆起,然而像房子或房间这样固定和永久的实体却并不存在。

从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真实只不过是受业力影响的一种迷乱认知,而不是我们觉识的现象,我们对现象界的认知就像对梦的认知一样不真实。当你沈睡时所梦的快乐、痛苦、恐怖或大混乱的事物和状况都非常真实,不论别人怎样告诉你那是梦,你还是不能理解,而且不管是好梦或恶梦皆具有真实感。你只有到清醒时才能了悟是在作梦,而那时梦的构成元素都没有残留下来。

同样地,我们所知觉的现象界就像一个梦幻。我们受无明之睡觉所左右,亦受执着「自我」与「他人」之观念的无明支配,我们便将此自我与他人视为真实。继续这样的迷梦,使得「自我」与「他人」在许多方面冲突牵连和纠缠在一起,常常表面上看来是快乐的,但却引起许多的痛苦与迷惑。由于此梦是自迷惑中而来,我们便常体验到不愉快与恐怖之事,单单告诉我们这是一场梦是不足以唤醒我们的。根据大乘观点,一旦了解无我,我们便可从梦幻中清醒过来。

简言之,小乘传承深信凡物皆以元素之型态存在,既不实际存在(本不存有),亦不固定在不同的种类上(无定性)。因而,迷乱即是指执着于总体为自我或他物的观念,或是指诠释万物万事为真实的,此混淆与困惑为甚深苦痛之源,因而要除去痛苦必先去除此迷惑。依小乘观点看,因为有情与无情构成错觉,如一陷阱,所以最好出世孤立,将自己与这些引起错觉的事物隔离起来,舍弃他们。

小乘对色身的观点亦是相当严谨与狭隘的,他们将之视为一种由血、脓水、黏液和其它不吸引人的元素组成的结合体。如果这些成分陈列在你面前,则没有一样令人喜爱。执着于把自己视为值得珍重爱惜,那确是迷惑。如此,一个人必须舍去执着,舍去对色身和外在事物的执着,且渴望自此困惑中解脱出来,就像一个常常想出狱的囚犯。

以实修的观点看,小乘传承强调四圣谛,特别是遍及众生的苦谛,一个人受教诲以了知此道理。为了杜绝基于心之习气与烦恼而导致的痛苦之源,一个人必须遵循法门的次第,这些次第可根绝痛苦,且可体悟自轮回进入阿罗汉道的解脱之乐。 

 

 

 

 

摘自「正法眼」      

 

(本书开示大部分皆摘自贡噶精舍出版的「正法眼」丛书,第一册至第五册,承蒙同意转载,特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