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glish
  2. 繁体中文
  3. 简体中文
站内搜索

心经讲记

作者:第九世 堪千创古仁波切 教授阅读: 下载阅读

《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论

第九世堪千·创古仁波切 教授

 

 

第一章    一切,从发菩提心开始

善的动机:发菩提心

我们修行大成佛法,不论是听闻或自己修行,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动机。我们有时会有不净心,若以不清净的心来修学,就会起贪、瞋、痴。因此我们必须观察自己,是以何种心情来修学?如果我们的起心动念,仅是为了自己得到安乐解脱,这不能说不清净,但很狭小,是小乘人。所以,我们要放弃这个只为自己修行的动机,转而培养善的动机,并且让它增长。这个善的动机指的就是,让我们生起广大菩提心。

菩提心有两种意义:第一是慈悲,第二是智慧。

 

一、慈悲:慈悲是长养菩提心的关键

我们想想,在轮回中的众生有多少?这些广大的众生都希望得到安适,避免烦恼痛苦。然而这些众生都不知道,如何才能得到快乐,去除痛苦?始终都在烦恼中追求。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唯有佛具备足够的能力,可以度化所有的有缘众生离苦得乐。因此为了要帮助这些苦难的众生,都得到安乐,远离痛苦,我们应生起菩提心,发愿成就佛果。

 

二、智慧:智慧是圆满菩提心的关键

众生都想避开种种痛苦、烦恼和不如意,但是避开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真正离开烦恼,就必须成佛,只有获得圆满的智慧之后,才能真正的断除烦恼和障碍,成就佛果位。

我们今天来此求法,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是为了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得到慈悲和智慧。由此发心,就是善的动机。

 

三世诸佛之母:般若波罗蜜多

佛转法轮,第一次是在鹿野苑说四圣谛,讲的是小乘法,即自己解脱成就罗汉果位,第二次在灵鹫山讲智慧法门,即般若波罗蜜多,佛向许多比丘、菩萨、罗汉说般若波罗蜜多。

佛第一次说般若波罗蜜多,四句一偈,一共说了一亿偈,第二次说一千万偈。这二次所说都只留在天上,没有留在人间。后来又说了十万偈、二万五千偈、八千偈,这些流传在人间,属于广法。而《般若心经》则是十万偈、二万五千偈、八千偈中的心要精华。

我们为什么生在轮回中,受无尽的苦?是因为无始以来的无名所导致。我们若能去除无明,就能切断轮回;不能去除无明,就会随着轮回的业力流转。去除无明的方法,得靠智慧法门。如果只是小智慧,还不能离轮回,一定要有大智慧,才能到彼岸。因此六般若波罗蜜多(六度),以智慧最重要。

西藏人讲《心经》,一定加上梵文的经题,表示是由佛亲口所说。为何要加上梵文经题,可由三方面来说明其意义:

一、代表法的清净广大,是佛亲口所说。

二、带给我们力量,使我们生坚定心,在贤劫千佛出世时,我们愿跟随每一尊佛听闻佛法。

三、感谢翻译,若没有翻译,法门再好对我们都无用。

「薄伽梵母智慧」就是「般若佛母」的意思,因为般若波罗蜜(智慧)是一切佛的出生处,是三世诸佛之母,而且无论是声闻、独觉、菩萨,也都是从般若佛母中精进得来,因此般若佛母能生四乘,即声闻、独觉、菩萨、佛。

 

起信:五圆满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

这一段经文有五种圆满:

一、法圆满:「如是我闻」,因为听到般若佛母,也就是听到空性,得到成佛的因素,所以叫法圆满。

二、时间圆满:「一时」,佛到世间传正法,而且是传大乘法,我们因为听闻佛法而进入大乘。佛传般若法的机会很少,我们在此时因听闻而得到成就,故是时间圆满。

三、教主圆满:「薄伽梵」是教主的名字,有二种意义:断圆满与证圆满。

断圆满:断除一切烦恼障、所知障。

证圆满:具足一切智慧、悲心与力量。

佛与声闻、独觉有别。别是特殊的意思,佛的特殊究竟与声闻独觉不同,声闻独觉虽有断有证,但是不及佛;菩萨的断与证,也不如佛。所以佛的证悟圆满是彻底的证与断。

四、处圆满(地点圆满):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传法,所以是处圆满。

五、眷属圆满:佛传法时,有很多的大比丘众与大菩萨众,及在家众,这些是看得见的眷属。看不见的还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等共八万人都来听佛说法,所以是眷属圆满。

为何要提到五圆满?因为有些人在过了很多年之后对佛法有怀疑,他们有的怀疑佛是否有这么大的能力,有的怀疑受佛大法的菩萨有没有这种智慧。为了消除这种疑问,所以说五种圆满。我们若对佛法产生怀疑,就无法修行,无法成就。同样的,我们若对菩萨产生怀疑,就是对佛法没有信心,不能产生信仰。

另外,佛传法时没有文字,有些人会产生怀疑。为了去除这些怀疑,佛说法时,有些菩萨就受到佛的特别加持来记忆。

「尔时,薄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

佛在灵鹫山传法时入定。深的意思是显现空性、万法实性及真如法性,明是能见真如法性。

佛传的法有经与论。经是佛亲口所说:论是佛圆寂后,弟子广加集成、注解而来。经有三种:

一、佛亲口所说。

二、随行大菩萨,如观音菩萨被加持所说。

三、佛在禅定神通中所传的法。

这部经是佛在三昧定中加持观音菩萨所传的法。

 

 

第二章    精进与慈悲 

 

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

于是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

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寿命具足舍利子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子乐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应作是观:应以五蕴亦从自性空真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亦不异色,受想行识,亦知是空。」

首先,我们学佛修法的动机要正确,若有不正确的动机,恶的动机,或不恶不善的动机,这些都要除去,要建立好的动机。

动机可分二种,一是比较小范围的发心,一是发大菩提心的动机。小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修法,虽然没有错,但是太小了;大的动机就是利益广大众生的大菩提心,我们要想到如虚空般的众生,愿他们得到快乐。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用功,尤其要接受般若波罗蜜多的教法。有这个善的动机,可以得到成佛的因。所以我们要发愿一切众生得到究竟安乐,树立善的动机。

昨天提到五圆满,是解释般若波罗蜜的开始。具足五圆满之后,佛入深明定,观音菩萨、舍利子得到佛的加持,互相问答。

 

发菩提心的层次 

菩萨有很多种,有的是普通的菩萨,有的是登地菩萨,例如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这些大菩萨几乎已除去所有的烦恼障及所知障。

发菩提心有三种:

一、像国王的发心。意思是说:国王是先想到自己的权利,再想到利益百姓。有些菩萨是先利益自己,再度众生。

二、像船夫的发心。船夫都希望船上的人包括自己在内,顺利到达彼岸。这些菩萨希望自己与众生同时成佛,是中等的发心。

三、像牧羊者的发心。牧羊者有很多羊,他先想到把羊送到有好的水边,他仅想到羊的利益,而不顾自己是否会碰到下雨等事情。好的菩萨是先知道众生苦,先拯救他们,先让众生得到究竟成佛的快乐,而后自己再成佛。

刚才提到三种发心,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他们的发心像牧羊者,都先想到众生,所以他们是大菩萨。事实上这些菩萨早已成佛,他们是为了度众生,帮助众生成佛,才再现菩萨相。

 

了解空性,必须精进  

观音菩萨已经具足一切慈悲的功德及遍知,因对众生慈悲,所以常以慈悲之眼看众生。观音菩萨除了具足慈悲、智慧、功德之外,「自在」是观音菩萨不同于其他菩萨的地方。

观音菩萨由深妙禅定的加持,透彻了解万法实相的意义、精神,知道万法实相是空。要了解这些必须精进,因为这里面的意义深广。所以观音菩萨在般若深行时,照见五蕴,知自性空。对于不了解空性的众生,生起大慈悲。而了解空性的众生能从五蕴色受想行识了知「五蕴能生不净」。所以五蕴本性是空,但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

观音菩萨与舍利子的所问所答,都是佛所说的法。舍利子是小乘的,他彻底了知四谛法和人无我,对于万法无自性的空性,他不了解。这里是由于佛的加持,使他产生想要请教的心,让他可以了解般若波罗蜜,而得到利益。舍利子在观音菩萨行持般若波罗蜜深行,照见五蕴皆空之后,请教观音菩萨:这里还有很多菩萨,他们要如何了解般若波罗蜜?如何了解空性?如何利益众生?

下面是舍利子请教后,观音菩萨的回答。首先提到善男子、善女人,可分二种,一种是可以修般若波罗蜜,一种是无法起修。可以起修般若波罗蜜者必须对众生有慈悲心,对正法有信解心,对三宝有信仰,否则就无法起修。

 

两种方式理解空性   

《心经》的内容就是般若波罗蜜,它的含义深广,可分两方面来解释,一是字面上直接的解释,一是暗示的方式。

直接的解释是说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色、无想、无眼、无舌、无耳」等,这些都表示万法性空,世俗谛都是无自性的。这是由字面上来解释空性。

由暗示上来解释空性,是由初地到十地或五道修行上来说。无色、无声、无耳代表初地到十地的修行过程中,如何去除受到的挫折和障碍?这些都由般若波罗蜜中得到暗示。

由于佛的加持,在场的菩萨都可以体会万法性空的道理,但是对于后来的人,就要加以解释。因为不解释就不能了解,尤其龙树菩萨《中观》所提到的万法性空,他是就理论来说,以智慧来解说空性。后来的月称、寂天菩萨也都用理论来推论万法空性,都是直接来解释空性法。

暗示空性是从次第上来说。弥勒菩萨五大论中《现观庄严论》是从初地到十地的次第来解说空性,因此弥勒法门主要是以暗示来解说空性。

 

慈悲心能消业障    

无著菩萨修弥勒法门十二年,没有得到相应,因此想要放弃。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只受伤的狗,无著菩萨从内心生起慈悲心,想救这只狗。狗的伤口上生了很多虫,如果要救狗,虫便会死;不让虫死,狗会死。于是他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给虫吃,为了避免伤到虫,还用舌头把虫舔下来,放到肉上,这样既可救狗也能救虫。就在他舌头碰到狗身时,弥勒菩萨现身了。

由此可知,必须对众生有很大的慈悲,始能消业障,这是弥勒菩萨示现成狗对无著菩萨的考验,而无著菩萨也真实生起慈悲心,所以能成就。后来无著菩萨跟随弥勒菩萨学五大论,这是由弥勒净土带来的,最主要的是《现观庄严论》,内容很多,归纳起来有七十品,扼要的讲述般若波罗蜜。

再来是五蕴,色是形象、受是感受、想是分别、行是行为,这些本身都是空的,我们要了解五蕴本空。龙树菩萨是以理论来说万法皆空,这里也是,要先观因,再观果,先看因的本性,再看果,从因果中了解空性。

龙树菩萨说万法是缘起法,不是自性存在的,所以是空性。缘起法的意义很深很广,简单来说,世间法的一切皆是相对的。仁波切以手中长短两支香来比喻,提到长短我们都很明白,不会以长为短,以短为长,但是如果把短的换成更长的,前面的长的就变成短的了。

 

第三章    现在,看看「空性」是什么 

 

消除无明,需有智慧

我们修学「心经」时,如前面所说,要有正确的动机及广大的菩提心,不要有不好的、狭小的、不善不恶的动机。我们一直在生死轮回中,而轮回的根本就是烦恼。有烦恼是因为自己做了恶事,所以烦恼的来源是无明。无明是不知万法实相所导致,要消除无明,就必须有智慧。

智慧有世间的智慧与出世的智慧。出世的智慧可解决一切问题,而世间的智慧只能得到暂时利益,而不能去除无明。《心经》是超出世间的智慧,主要是经由闻思修来消除无明,以达到佛的境界。

我们常生幻觉,本来不是如此的,我们以为本来如此。以绳子来说,我们的幻觉以为是蛇,因为我们心中有恐惧,有恐惧时拿着武器也没用。要消除恐惧就要认识真相,了解它是不是蛇。世间人有很多类似的幻觉。

世间的人因我执与执他而生贪,造成很多烦恼和痛苦,即使我们很努力的想克服烦恼也没用。我们必须在知道万法实相之后,才能消除一切烦恼和痛苦。例如,我们做恶梦时,心中会害怕,醒来时,恐惧就没有了。

我们因我执与执他而有贪瞋痴,当我们了解空性之后,这些就会消除。当然这必须要有很大的智慧。

有人会怀疑,暂时的空性可不可以消除烦恼?这是没有办法的。空性要不断地修,才能了解,因为我们有深重的习气,暂时的空性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在了解空性之后,不断地去修行,才能解决问题。

有些人修空性时,不了解实相,这是因为不明白四谛法的意义,虽然名叫修空性,但不知道空性的真义,就不会有结果。从《心经》当中,我们要确实认知空性是什么?龙树菩萨从理论让我们了解空性,我们要确实了解之后,才能把空性修得很好。

 

从分析事物的组成了解空性 

昨天主要是以缘起法的理论说明空性,今天我们以观察本性来了解空性,这可从分析事物的组成来理解。比方说,我把右手举起来,我们看到时以为是实在的现象,其实并不实在。我们必须观察大拇指是不是手?并不是;其余四指是不是手?也不是;皮下的肉与骨是不是手?当然不是;如此观察分析就找不到手了。手是这些皮骨血肉所集成,是我们的心把它取名为手。手是这些因缘和合所成,但在实相上来说,是不存在的。

同样的,左手、脚、甚至整个身体都是由很多因缘所合成。我们看到的房子、山、水,看来好像真的有,其实也是众因缘的组合体,根本不具有任何独立存在的本体,这就是空性。空性有它的正确性,我们先了解空性的意义,再生信心,才正确。

万法自性本空,我们要如此了解空性。有人把不实有的当实有,把非自性的当做是自性的,这叫颠倒,因颠倒就会落入轮回。

 

观察空性的四个角度  

观音菩萨首先以色(物质)为例说明,从四个角度观察空性:一、色即是空,二、空即是色,三、色不异空,四、空不异色。这是说:我们眼睛所见的山、水、房子,虽是空的,但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因为无自性,所以叫空。

「色即是空」的意思是,我们所看到的形相,它的本性是空的,在本性空之外并没有另一个空。我们如果认为消除掉实有的物质,就是空,那是不对的。因为是物体的自性空,因而可以在性空之中显现出色法形相。

举例来说:我们睡觉时梦见老虎、大象,这些显现是梦中才有的,并没有大象老虎的真实本性。醒来后老虎大象虽不存在,但在梦中有。所以,有与没有同时显现,空与色是同时存在的。

我们看到火或水,火的本性是空,但是它会显现出烫人的一面。火会烫人是世俗谛,它的本性空是胜义谛。所以,世俗谛与胜义谛同时存在,空与显现也是同时存在的。

我们刚才提到空性的显现,这是佛传无相法时所说的,就是说「空而显现,显现而空」。这虽有道理可解释清楚,但实修上并不容易。所以在实修时,要有上师的口诀,修起来才比较容易。


实修空性的着手处  

空性在实修上可分显空双运、明空双运、乐空双运三种,并要依据《三摩地王经》来修。佛说《三摩地王经》时,有菩萨、天人等共八万人听讲。佛告诉大众,未来正法会衰退,那时《三摩地王经》很重要,有谁可以流传它?当时有一位菩萨发宏愿,要弘扬此法,这菩萨就是月光童子。同时还有很多菩萨在佛前发愿,要护持三摩地王法。那时佛授记,将来在印度北方有一个当医生的比丘,会弘扬此法,这个人就是月光童子所转世。三摩地王法也就是大手印。大手印主要在修心,而心的修法可遍一切法。顾名思义,印是以印章来授权,我们只要从心上修,即可遍布一切。

「明空双运」的修法,可分外与内。外在所显现的都是空的,可不必寻找,重点在内心。

先说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意义。色是形体,受是感受苦、乐或不苦不乐,想是心中所想的是或不是的念头。依经律论中的论部所说,行蕴是分别心,共有五十一种,又分善、不善与不恶不善。善是对三宝的信心及不放逸等,不善是邪见、瞋心等,还有不善不恶的,如我见等等。

再说色蕴,字面上来说只是识,眼识可看色,耳识可听声音,鼻识可闻香,舌识可以知味道,触识可知冷暖,意识可以感觉一切法,再加上第七识是较长久的,也是烦恼识;「我」虽不常想,但因习气之故,常有「我」的感觉存在。第八阿赖耶识是藏识。

以上所说的色受想行识,有些人会以为这些都是实有的。比方说,受会使我们生出这是好的或是不好的分别,这些感觉好像是真的。苦乐也是,好像真的有苦与乐的样子出现。我们所感受到的,好像是真的感觉,这些都是世俗谛。

从「显空双运」来修,我们会知道分别心,并且认识分别心。

从「明空双运」上来说,当我们感到好像是真的时,要观察我们的感受,如何生起?住留在哪里?何时灭?当我们这么观察我们生起的心念时,它的颜色、形体如何显现?因为显现不出来,可知新的本体是空。

心所起的分别心是世俗谛,如果真正从本性来观察,是找不到的。比如瞋心,瞋心的力量强大,使我们无法忍受,我们若针对瞋心的本性去观察,瞋心在哪里?在身体的里面或外面?其实是找不到的。因为找不到,所以瞋心无自性。瞋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是它的本性是空。瞋心生起时,就观察瞋心从哪里出生?住留在哪里?消失于何处?当我们在心的生住异灭的过程中寻找时,瞋心已经消失。

大成就者说过,瞋心的本性能生明空。明是明了。瞋心生起时,我们马上知道它是如何生起的。心中清楚时,自然明白它的本性是空。这样真实的去体会时,瞋心所造成的心苦,自然会消除。除了瞋心之外,还有贪念、妒忌、骄傲、我执,这些心相好像有,而它的本质也是空的。我们若能真正去体会,就会了解。

受蕴是苦乐的感觉。乐的感受是暂时的,因暂时的快乐而执著,会产生痛苦。当乐受生起时,我们要从本性去反观它,是无自性,不存在的。

以上是说贪瞋痴生起时,我们要明白它非自性有,是找不到的。

空性是不是表示心也变空了?不是的。心的本性是空,但是心中的觉性并不会消失。所以心的本性是空,却能显现、觉照一切,也就是说显空双运、明空双运,彼此无二无别。

这是用显空双运、明空双运来解释五蕴自性空。

此次有机会听闻《心经》,希望大家首先要认真地听,然后要好好地实修。今天讲到这里。

(编案:关于实修空性,尚可参考创古仁波切所作《大手印第一课:三摩地王经实修导引》第80页至第91页,有更详细的解说。)

 

第四章    六度与三解脱门 

 

「舍利子!以是诸法性空无相,不生不灭,无垢亦无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事故空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界、无意识界。」

我们首先发菩提心,是为了救度轮回大海中如自己父母般的一切众生。因此,好好地学习《心经》,然后好好地修法,愿把痛苦轮回中的一切众生,都引领至佛果为止。

寂天菩萨告诉我们,轮回中的众生有烦恼,如果我们发菩提心来救度他们,不但自己成为菩萨,成为佛子,也可以受到一切天王、轮王的恭敬。意思是说:轮回的烦恼虽重,如果我们能发心,不但我们自己的名称会改变,从众生变成菩萨,还同时受到天王的恭敬。这是说,发菩提心有殊胜的功德。

《佛本生传》中提到佛在因地时,曾经到地狱去。在地狱中拉铁车,拉车的有两人。佛的力量大,另一人的力量小,因此常挨打。佛很慈悲,就想由他一人来拉车好了,以免另一人挨打。狱卒看到了,拿起铁锤就从佛的头上一敲说:「你太慈悲了。」佛因而往生,投胎到天道。

我们听法时要发菩提心,修法时要带着好的动机。好的动机很重要,不只是听法时要发菩提心,甚至行住坐卧任何时间都要有菩提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希望大家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失菩提心。


六度的意义  

在学习《心经》之时,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六度,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前五度是在修福,首先谈布施。

布施可分三种:一是物质的布施,主要是对穷人和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衣与食的帮助。二是无畏施,当众生碰到恐惧或生命危险时,我们帮助他去除恐惧,减少痛苦。三是法施,有些人想得到暂时的快乐,或寻找究竟成佛的方法,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对于未入佛门的人,我们接引他们入门;已经在修的,希望他们修的法,没有错误;修得不错的,希望能帮助他们,修得更彻底。

持戒,主要是把身口意不好的行为,改变成善法。就大乘菩萨的戒法而言,可分三方面来说:一是摄律仪戒,把现行的身口意,所有的不善行为,都舍弃纠正。二是摄善法戒,一切善法都能摄受修持,把身上不好的行为,整治为善的。口中要说利益众生的话,意念上自己对佛法必须有信心、有信仰。三是饶益有情戒,不只把身口意控制好,还要利益他人。因此要做到四摄法,一、布施,帮助有困难的人。二、爱语,要说使人愉快的话。三、利行,对不了解佛法的人,要教他修;已修的人,帮助他,修的更好。当然我们自己要先修好,自己做不好,怎能教别人。四、同事,亲近众生,和众生同甘共苦,就易于接引众生进入佛门。

再来谈到忍辱,为什么要修忍辱?因为我们有瞋心。瞋心是罪业中最重的,即使你做了很多善事,但是瞋心一起时,把一切都消除了。而对治瞋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修忍辱。忍辱可分三种:一是他人伤害你时,对他要有忍辱心。意思是说别人做任何伤害自己的事情,我们要知道瞋心的本性空。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凡夫有瞋心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当人家伤害你时,不必去理会,慢慢的就可以忍辱了。这是说当我们了解瞋的本性之后,不要去理会他。如果人家伤害你,你就跟他吵架,这样彼此都不好过。寂天菩萨告诉我们,火的特性就是烫人,我们既然知道火会烫人,何必把手伸进去?所以,当别人伤害你时,要知道凡夫都有贪瞋痴慢疑,我们不必去计较。

二是接受,我们在轮回痛苦中,既然知道轮回中有痛苦,就要接受,忍辱是消除痛苦的最好方法。

三是修持佛法有困难时,要忍辱,听法时的痛苦要克服。我们在闻思修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困难,如果不去克服,就无法成就,克服困难的方法,就是精进。

精进指的是在善法上精进,在布施、持戒、忍辱的基础上精进修行。精进可分两点说明,第一点是说做任何善事或修法时心要宽大、不懈怠,且对修法要有信心。有些人认为,为了成佛而修法,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就退了心。我们若是为了度一切众生,就应可做到任何一件善法。所以我们要有勇敢、不放逸的心,像菩萨一样精进。第二点是加行精进,指长远的精进心,不是短暂的,尽全力积极努力的落实在修行上,便可成就。有些人短时间内很用功,时间一久就不一样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有长远的精进心。

禅定有世间和出世间的禅定二种。禅定的意思是超越了身口意的善业,专注于一心。《俱舍论》说世间的禅定,包含色界四禅天及无色界四禅定,就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出世间的禅定是人无我与法无我。

以上的五度是在累积福德资粮,以此基础来修六度。五度中最主要的是禅定。

 

从三解脱门理解空性

现在回到《心经》的经文上面,昨天说到五蕴皆空,今天说明空性的本性。万法本性是空,我们所知的任何物质均非自性有。空性可以用三解脱门来解释。我们堕落在轮回中所受的苦,以及恶缘所造成的障碍和挫折,可以从三解脱门得到解脱,就像囚犯从监狱的大门解脱出来一样。

一、本性(空门),刚才提到五蕴的自性是空,例如火的性质是热,而火的自性空;水的性质是湿,它的自性是空;一切物质都非自性有,是空性的。

二、因(无相门),万法虽无自性,但从世俗谛来说,因可生果,并可看到果。而从自性上说:因不会生果,果也不会生因,因为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缘故。

三、果(无愿门),我们是凡夫,以世俗谛来说,因可生果,果也会增长。其实万法因为有空性,所以因既不生,当然也无果,就是说:既无生,自然无住,无灭。

我们知道诸法性空,所以无生、无灭,无垢亦无离垢。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就能离垢。但在自性上是无垢的,也就没有离垢可言,所以无垢亦无离垢。

「无减、无增」是说:我们虽然知道有轮回的痛苦,知道要修法,但从初地以至成佛,这些其实都是幻觉,因为法性本无增减。


我及我所有皆自性空 

我们要知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空性,不了解佛法的人不知道万法本性是空,所以本来无我的,却执着我的存在。不但执我还有俱生我执存在,因为无始以来的我执,让我们以为身是我,或者心是我,这是我的身体,是我所有,这些都是俱生我执。

《俱舍论》是以世俗谛来解释五蕴,色是空,受想行识也都是空。这是为了让我们知道四大本空,五蕴非实有,而所执着的我也不可得,所以是法无我。

我执是烦恼痛苦的根源,又分执我及我所有。为什么我执是痛苦的来源?比方说,在表店,有一个买表的人所买的表,当场就摔坏了。旁边的人看了,没有什么感觉,但是表坏掉的人,马上起烦恼,这就是我执及我所有所带来的痛苦。而在表的本身是无我的,因为不管是哪个人的表破了,都一样是坏了。

我们要了解「我」本来不是我所有。我是五蕴和合的,假名为「我」或「人」,其实都是无自性的,不能独立存在的。

十二处的本性也是空。十二处是六识的对境,二者合起来说十八界。十八界分内六界与外六界,内六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外六界是眼见的色尘,耳所听的声尘、鼻所嗅的香尘、舌所尝的味尘、身的触尘以及意的法尘,再加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等六识,称为十八界。


实修要有上师的口诀

经文中在佛的加持下,观音菩萨与舍利子的问答,主要谈的是空性问题。实修时,则必须要有上师的口诀,包含身体的要点、修心的要点等。先谈修止,修法时的姿态(禅修的姿势)有七支坐法及五支坐法,这里说的是五支坐法。

禅修时主要是心的修持,但身心是一起的,因此要说身体的坐法,即禅修的姿势。

一、坐在垫子上。为何要坐着而不是站着或是躺着?因为站着不容易把心安定下来,躺下时又容易昏沉,所以要坐着。

二、必须坐直。坐直时血脉顺畅,心就会清明稳定。

三、双手结定印。如果不结定印而把手举起来,心就不容易安定。

四、呼吸要自然。不要去注意呼吸的长短,自然就好。

五、眼光要经过鼻尖,注意前方某一点。不要闭上眼,这样就不会昏沉。眼睛所注意的位置,有很多种说法。印度有些外道为了得到他们的教主大自在天王的加持,他们的眼睛都往上看。小乘人为了自己得到成就,怕烦恼生起,他们的眼睛向下看。我们是看法界实相,所以不往上也不往下,是向前看。

有些法友们会说,禅修时会流泪,有时眼睛模糊。这是太执着眼睛的缘故,我们主要是在反观自心,因此不要太注意眼睛。

我们讲解《心经》,就是要了解空性。我们虽然要明白万法空性的道理,但在实修上,则要有大成就者的次第及口诀。因此,藉此机会教导禅修的方法。

 

第五章    十二因缘与七支坐法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发菩提心可烧尽罪业 

我们听闻《心经》的讲解,机会很难得,因此我们的动机要正确,要发起度一切众生成佛的菩提心。有菩提心,一切善业都会圆满,并且得到成佛之因和无量的功德。如果没有菩提心的基础来行善,结果就像香蕉树,只结一次果就枯了。菩提心能增长广大一切善业,如同如意树每天都结果实,它的树每天都在长大。末法时劫火可烧掉一切物质,同样的,发菩提心,可烧尽我们所造的一切罪业。

释迦牟尼佛在金刚座上了悟空性,因为空性法很深很广,一时无法被人们了解,所以佛陀没有马上说法。佛法虽然珍贵,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传达给众生知道。后来由帝释天和大梵天供养黄金打造的法轮和白海螺,右旋的白海螺象征吉祥,然后请佛转法轮。空性法妙用广大,就像甘露一样可以去除众生的一切痛苦。

上次说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都是自性空。虽然在世俗谛上是有,但是自性是无,胜义谛解释空性是用初地开始的次第来说明。


独觉的修行:顺逆观十二因缘  

现在说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有小乘的次第及独觉的修行次第。独觉修十二因缘法,有顺观十二因缘和逆观十二因缘二种次第。

独觉的修行有二种方式,一是大众的,就是大家住同一地区;一种是独立修行,他们都是投生到没有佛出世和没有佛法的地方来修行。这是因为他们的前生曾依止善知识,已累积很多福德资粮,但是他想独自修行,所以投生到没有佛及没有佛法的地方,依着他前世的熏习来修行。

独觉的特点是智慧强,慈悲心较弱,同时对轮回的出离心较大,不愿收弟子。若遇到有缘弟子时,也都用神通的力量来教化。独觉的修行都在坟场,是为了要生起出离心。他观察人的骨和灰是从哪里生起的,然后知道人老了之后会死,人的骨灰是因为老死而产生,若无生就不会有死,也不会受到轮回的痛苦。他们从这样的观察中,体会十二因缘和生死无常的道理。独觉在顺观十二因缘时,体会到人会死;逆观时,能观察到人会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