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glish
  2. 繁体中文
  3. 简体中文
站內搜索

「入悲智之門」_3.六道輪回 從生至死到再生(5)

发布日期:2018-09-11 点击数:

 

六道輪回 從生至死到再生(5) 

輪回圖是由一個兇猛巨大的人握在手中,且用口咬住圖的上端,其實沒有什麽東西要吞食六道中任何一道的眾生。這兇猛的人物乃是閻羅王:死亡主宰者,稱他為「主宰者」是因為有情眾生皆被十二因緣所左右,亦受輪回所支配,也因而受制於死亡。因此有比喻「人入死亡之口」的說法,所以閻羅王被繪以此形。

要解脫輪回之苦,必先要解脫輪回之因而非輪回之果。譬如,由於過去所積之業,你生於此道且處於某一特定的環境,當下這一生是無法改變的,因為它是過去積業之果。然而,相反地,我們可為改變來世之因而努力,甚至可以完全掙脫出眼前的十二因緣。這項努力的根基主要是在消滅、杜絕根本的無明。這就是使自己跳出輪回之束縛的方法。

偉大的佛教學者世親論師曾說過,當人因無明而專註有「我」之念時,自然也會引發有「他」之念,隨著分別人我觀的發展,愛著、憎惡與侵略性亦起。因此,要去除執著自我及他人之念的無明,我們得將分別心逐漸減弱,終至杜絕。

到目前為止,仁波切已經介紹過十二因緣,且解釋每一個因緣在輪回中的角色。既然這十二因緣的根源是無明,仁波切想加以研究與詮釋。

無明可分為兩部分:執著「自我」的觀念以及執著於現象界為真實的觀念。就執著「自我」的觀念而言,通常我們會覺得,是我們的心靈與色身一起構成「我」,於是我們便執著這色身和意識為「我」,事實上這色身易於分解與損壞:那便是它的本性。所以雖然此色身好像是一個單元,但它卻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或獨特的實體。這色身有四肢、骨的結構、各種不同名稱的內部器官,還有更小的部門。若我們仔細審查,可發現隨處皆無獨特的「我」存在。

即使我們認為色身即所謂的「我」,但對此仍無太大的把握,於是我們便視心識為「我」。然而,識覺本身又可分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與身識,各個差別而不相混,另外還有意識,這些識覺沒有一個真正和「我」結合:全是個別存在。如此,當我們仔細探究時,竟無法發現有一個是真正的「我」。但在尚未找到解決之道時,我們仍繼續執著於「我」的觀念,這是完全不合實際的,然而我們都根深蒂固於自我的觀念,將之視為真實、永久且實際存在,那便是迷惑,那便是無明。

執著於此觀念或執著「真實」的無明一旦產生,一個人便可進一步地將執著於「我」的觀念具體化。任何與「我」分開命名的東西,不管它是有生命的或物體,也一定是真實的,由於這種對真實混淆的觀念,以致沈迷於虛幻的真實中。然而,這些外在的人或物似乎經常遵循另一法則,而與我們想為他們確立的法則大不相同,於是沖突、悲痛、苦惱與困惑全產生了。一個人過去所建的真實觀一直被挑釁和動搖著,因為所有這些事物只有互賴才能生存。真實是由於對互賴的認識與命名或標識而存在,而非由於了解萬事萬物是實際存在而存在的。當我們被習氣與煩惱支配時,便深信每件東西真的存有,而且是永久、獨立與實際存在的。例如,若此屋之房間皆不存在,那我們現在怎麽會在此,在這房間內?我們所挑戰的,不是這些空間與房間的外貌,而是把某物視為個別與實際存在的觀念。

從小乘佛教的觀點來看,每件東西都是以小粒子的型態存在著,就像我們對原子的觀念,物體可能由不同質料的木材或礦物做成,但若論及其本質,則是由像原子和分子的小粒子組成的。在這樣細分下,像房子或房間這樣的東西就消失了,而只剩下地、水、火、風四大。當有所接觸時,那鼻、舌、身與知覺皆起,然而像房子或房間這樣固定和永久的實體卻並不存在。

從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真實只不過是受業力影響的一種迷亂認知,而不是我們覺識的現象,我們對現象界的認知就像對夢的認知一樣不真實。當你沈睡時所夢的快樂、痛苦、恐怖或大混亂的事物和狀況都非常真實,不論別人怎樣告訴你那是夢,你還是不能理解,而且不管是好夢或惡夢皆具有真實感。你只有到清醒時才能了悟是在作夢,而那時夢的構成元素都沒有殘留下來。

同樣地,我們所知覺的現象界就像一個夢幻。我們受無明之睡覺所左右,亦受執著「自我」與「他人」之觀念的無明支配,我們便將此自我與他人視為真實。繼續這樣的迷夢,使得「自我」與「他人」在許多方面沖突牽連和糾纏在一起,常常表面上看來是快樂的,但卻引起許多的痛苦與迷惑。由於此夢是自迷惑中而來,我們便常體驗到不愉快與恐怖之事,單單告訴我們這是一場夢是不足以喚醒我們的。根據大乘觀點,一旦了解無我,我們便可從夢幻中清醒過來。

簡言之,小乘傳承深信凡物皆以元素之型態存在,既不實際存在(本不存有),亦不固定在不同的種類上(無定性)。因而,迷亂即是指執著於總體為自我或他物的觀念,或是指詮釋萬物萬事為真實的,此混淆與困惑為甚深苦痛之源,因而要除去痛苦必先去除此迷惑。依小乘觀點看,因為有情與無情構成錯覺,如一陷阱,所以最好出世孤立,將自己與這些引起錯覺的事物隔離起來,舍棄他們。

小乘對色身的觀點亦是相當嚴謹與狹隘的,他們將之視為一種由血、膿水、黏液和其它不吸引人的元素組成的結合體。如果這些成分陳列在你面前,則沒有一樣令人喜愛。執著於把自己視為值得珍重愛惜,那確是迷惑。如此,一個人必須舍去執著,舍去對色身和外在事物的執著,且渴望自此困惑中解脫出來,就像一個常常想出獄的囚犯。

以實修的觀點看,小乘傳承強調四聖諦,特別是遍及眾生的苦諦,一個人受教誨以了知此道理。為了杜絕基於心之習氣與煩惱而導致的痛苦之源,一個人必須遵循法門的次第,這些次第可根絕痛苦,且可體悟自輪回進入阿羅漢道的解脫之樂。 

 

 

 

 

摘自「正法眼」      

 

(本書開示大部分皆摘自貢噶精舍出版的「正法眼」叢書,第一冊至第五冊,承蒙同意轉載,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