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glish
  2. 繁体中文
  3. 简体中文
站內搜索

「入悲智之門」_4「四聖諦」(2)

发布日期:2018-12-29 点击数:

四 聖 諦(2)

任何有身及有苦樂感覺的,就會嘗到苦。眾生都可享受不同程度的幸福快樂,可是幸福快樂不是永恒的,失去快樂的本身是苦。被稱做「苦的真諦」就是因為苦是不可避免的。     

苦者即六道眾生,是六種輪回的方式。(轉生輪回,未與苦脫離的生存。)地獄道的眾生須不斷接受冷熱的煎熬。餓鬼道眾生要納受被剝奪食物及飲水的痛苦,這些最不幸的惡趣眾生,要接受極苦、無盡期、無死的苦受,直到所受的業報圓滿為止。在畜生道,特別是因為無明、愚拙而受苦,但不能夠與其它眾生相比較。人道眾生所受的是苦樂交加,是由於累積了善惡業的結果。人類所受的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阿修羅道較為幸運,他們所受的苦是由於怒罵、打鬥、戰爭。最幸運的是天道,在死亡前七天之前的日子裏他們不受苦。然後,他們發現逸樂生活終結的征象:被他們的伴侶遺棄,他們壯實的身體將毀壞,美麗的外貌將退色,他們能夠預知未來生於其它趣將受的痛苦。由於他們福報享盡,即應業緣投生其它較低各趣。由此可見輪回中沒有一道眾生能夠離苦。     

有六道是因為有六毒或心垢(煩惱)成為六道的業種或業因。憎恨或忿怒是生於地獄道的因;貪或吝嗇是投生餓鬼道的因;無明是轉生畜牲道的因;愛欲是投胎人道的因;嫉妒是轉生阿修羅道的因;貢高我慢(指行善但具有傲氣)是輪回天道的因。     煩惱導致愚拙行為,因愚拙無明而造業,此為眾生心識的因果律。煩惱所造的惡業是六道受苦的根源,減少痛苦唯一的方法是走修行的道路,修持法訣即是消除煩惱及惡業的辦法。     發慈悲心可以減少煩惱,若想根本去除煩惱,則需要有分別智,它是由空慧所生的。悲智雙運是奉行佛法的結果,也即是眾人周知的五道:一、資糧道,二、加行道,三、見道,四、修道,五、無學道。     

第一道的資糧道又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三個步驟組成:(一)擬定正確方向、皈依、修習止觀、(二)聆聽法教的智慧(所謂聞慧)、(三)聞法分析的智慧(所謂思慧)。在這階段當做四種不同的觀修(四念處),即觀視我們的:身、觸、心、一切現象(法)。以邏輯分析方式可以在理智上了解這全然只是因緣所生的名字(即是因緣所生諸相,十二支因緣),並無實質存在。這樣可進而接受空的觀念。第二階段,包括去除惡行及培養正行,以聚集功德(四正勤)。第三階段由四種品德所成(四神足),如果沒有它們將不可能再進步:(一)發心和動機(強烈修持佛法的決心)、(二)精進(熱心努力)、(三)覺性(不忘修持)、(四)專註冥想(不散亂專一的心)。     

第一道上發展的品德促使第二道更加堅固,它是凡人之階層與聖界之系環。在第二道上,行者將感受到更大的平靜、更多善行之樂,及較少的惡念。並具信心、精進、內省、專註、智能增長、及業障忍受力的成長。最後成就最高可能的現俗的覺悟,在禪坐間產生一種短暫的空性本質的直接感受。有了這種感受以後,行者就被稱為聖人。他能直接洞覺四聖諦,這種經驗如同瞎子的眼睛被治好了,首先看到各種顏色,所以被稱為見道。     

在第三道上,有甚細微的無明還存在,當處於冥想專註狀態的時候,行者直接感覺到空,但不在靜坐時仍能繼續一般的感受,只是了知所感受的是幻象,好像看魔術表演的人看透魔術家所玩的把戲一樣。這就是初地菩薩的果位,從此以後就不退轉了。     

第四道:修道,就是一種見道的熟習過程,它可使解悟穩定。它包括菩薩道的第二地至第十地,到第七地一切煩惱凈盡,到了第十地,連它們的微妙蹤跡如同茍存的香味一樣,也完全消失了。為著利益眾生,菩薩顯現八種殊勝的特性,即眾所周知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最高的十一地即是第五道無學道之開始,它之所以稱為無學道,乃是已無可求進步的。實際上它並不是道,而是果,是圓滿開悟之佛果。在這一地,它是一種智集的果,其心是無所不知,其意義為一切事物自然如實了知(勝義諦),如其演變(世俗諦)而了知,此二真理從未分離。佛之此種心,名為真身,即法身,是究竟實相。佛的身體為萬德具足,可顯現為兩種形狀:一為化身,如本師釋迦牟尼佛;另一為報身,具備能力去教導高度開悟的眾生,或凈土中的眾生。     

不管這個地步離我們輪回中的眾生多麽遙遠,我們基本上跟這樣的開悟者並無區別,我們開悟的本質被業障所蒙蔽,但此業障可逐漸消除,這就是四聖諦法教的精髓。    


【附註】     八正道者: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也。正見者,謂如信作布施,禮沙門道人供養佛及孝順父母之一切善法,後世得福。正思惟者,謂念道不瞋,守忍辱不相侵。正語者,謂不犯妄語,綺語,惡口,兩舌之口四過。正業者,謂不盜、不殺、不淫。正命者,於飲食,床臥等不貪,離非法。正精進者,謂行精進。正念者,謂意念不妄。正定者。謂守意護意而令不犯也。(八正道經) 摘自「正法眼」 

 

   


 

摘自「正法眼」      

 

(本書開示大部分皆摘自貢噶精舍出版的「正法眼」叢書,第一冊至第五冊,承蒙同意轉載,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