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glish
  2. 繁体中文
  3. 简体中文
站內搜索

「入悲智之门」_2

发布日期:2017-07-21 点击数:

 

前 言 

         尊貴的堪布卡塔仁波切(Khenpo Karthar Rinpoche)是少數不經由轉世傳承而來的仁波切,他是在現世得成就,而由噶舉派(白教)最高精神領袖第十六世噶瑪巴大寶法王授封為「仁波切」。在講究傳承的西藏佛教之教派中,堪布卡塔仁波切是相當特殊的一位具德上師。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曾如此稱讚過堪布卡塔仁波切的成就:「他是噶舉傳承的大師,對佛法的本源,異同及各層面和次第,從小乘、大乘到密乘均極精通,堪布卡塔仁波切具有菩薩利益一切的本質。」目前,堪布卡塔仁波切為大寶法王南北美洲根本道場:紐約上州屋士達(Woodstock)鎮的噶瑪三乘法輪寺(KTD)的住持,並為噶瑪噶舉派之南北美洲總導師及噶瑪林閉關中心指導上師。是一位公認極有成就的大師。   

          「入悲智之門」是漢藏佛學社繼「大手印」一書之後,倡印的第二本堪布卡塔仁波切演講集。本書共收集十五篇仁波切十幾年來在各地弘法的開示,這些文章由臺灣的居士大德翻譯整理後,曾零星發表在各佛教雜誌上,現由佛學社重新編輯校對結集成書。佛學社並恭請現駐錫在西藏祖普寺最尊貴的第十七世噶瑪巴大寶法王親自以藏文書寫「入悲智之門」之書名,以為加持。    

         本書能在美國出版流通,緣起於「福德海」讀者及善心人士的發心助印。在此謹對所有助印者及參與此書出版工作的好友致萬分感謝,希望讀友諸君有機緣能親自領受堪布卡塔仁波切的加持和教法。更期望最尊貴的第十七世噶瑪巴大寶法王能早日蒞臨噶瑪三乘法輪寺(KTD)舉行升座大典;大寶法王,堪布卡塔仁波切及各具德諸上師們長久住世,廣益有情,以及一切有情早證菩提,同趨佛道。


漢藏佛學社                   

 

堪布卡塔仁波切簡介    

堪布卡塔仁波切(Khenpo Karthar Rinpoche

 堪布卡塔仁波切,一九二四年藏曆二月下旬誕生于西藏西康(即青海省)勒西地區的一個遊牧家庭。四歲,開始學習西藏語文與各種經典。十二歲,於青海省玉樹縣創古寺出家。十八歲,與數字僧眾一同前往祖普寺,拜見噶舉派(白教)最高精神領袖第十六世噶瑪巴大寶法王陛下。二十歲,於八蚌寺第十一世泰錫度仁波切座下受具足比丘戒,隨後返回創古寺,進行傳統三年三月三日的閉關。出關之後,進入佛學院研讀,深入經藏,直至三十歲。卅歲到三十四歲之間,和第十世創古仁波切一起各地旅行、自修、互相指導並教導小群信眾瞭解佛法。一九五八年仁波切在三十四歲時,離開故鄉,歷經艱辛,半年後抵達印度。從一九五九年抵達印度之後,到一九七五年期間,仁波切受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指派常到不丹、錫金、印度、尼泊爾寺院教導年青一輩的僧侶修學佛法,並常閉關自修。一九七五年,仁波切五十一歲時,受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授封為「確傑喇嘛」(Choje Lama)。意為「至高佛法上師」。      一九七六年二月,大寶法王派仁波切到紐約上州屋士達(Woodstock)鎮,建立噶瑪三乘法輪寺(Karma Triyana Dharmchakra)並住持該寺院,亦為噶瑪噶舉派的南北美洲各地二十多個中心的總導師。    

堪布卡塔仁波切到達紐約後,即致力於這個大寶法王南北美洲根本道場的建造及弘法利生的工作。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在堪布卡塔仁波切和巴都活佛仁波切的領導下,美國弟子們不斷地貢獻精力和勞力,在財力極其缺乏的情況下,以蓽路藍縷的精神一磚一瓦地建起宏偉的佛殿。如今噶瑪三乘法輪寺是南北美洲最具有西藏色彩的寺院之一,亦是噶舉派在北美洲的第一座寺院。

堪布卡塔仁波切行持極高,深入經藏有實修證悟體驗,並以其耐心,慈悲和幽默廣為大眾所稱道。堪布卡塔仁波切現在除了週末在寺院為弟子們教授佛法外,其它時間常常在噶瑪林閉關中心,指導照顧閉關行者的修行及生活。此外,每年都受邀到臺灣弘法灌頂,以利樂大眾。

堪布卡塔仁波切數十年來弘法活動不勝枚舉,下面所列為其近年數項重要活動:

☆一九九二年夏季,在紐約上州德爾海(Delhi)鎮,成立噶瑪林(Karme Ling)閉關中心。

一九九三年一月二十三日,仁波切正式為閉關中心的修行者封關,二十二位男女行者開始了傳統的三年三月三日的閉關。本次閉關行者將于一九九六年五月下旬圓滿出關。第二期閉關訂於九六年十一月初開始。

☆一九九二年八月,仁波切和諾那喇嘛回到西藏祖普寺,拜謁乘願轉世再來的第十七世噶瑪巴大寶法王。

☆一九九四年五月中旬,仁波切受邀回到青海省創古寺,指導創古寺閉關的喇嘛修行。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誕),仁波切應「福德海」 月報和青年佛教通訊社之請法,在噶瑪三乘法輪寺(KTD)為華人信眾舉行「四臂觀音菩薩」灌頂法會,參加華人信眾超過二百二十人眾。

☆堪布卡塔仁波切與紐約上州莊嚴寺因緣深厚,近年時常應邀前往主持灌頂與授課。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仁波切再次受邀至莊嚴寺,主持第二屆「西藏佛教講習會」,講授「修心七要」,參加學員達九十人眾。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觀音菩薩成道日),仁波切應「福德海」雙月報之禮請,蒞臨紐約法拉盛的臺灣會館,為華人信眾舉行「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灌頂法會,與會信眾達一百八十人眾。

  釋: 堪  布:藏音,指精通經、律、論三藏及禪修的住持,足堪傳授灌頂及教法。 仁波切:藏音,意為寶,即上師寶之意。在西藏金剛乘(密宗)傳承教派中,通常是對轉世再來的修行人或具德上師喇嘛的一種尊稱。 

 

 


再談皈依

無始以來,我們一直處於六道輪回中。如果我們生於舒適環境並具備健全心理,這是由於前世累積功德;如果我們遭受痛苦,這是由於前世累積惡業。無論是何種情況,我們都尚未達到最後究竟及絕對本體,原因是我們缺乏正確的皈依基礎。

一般人,尤其是現代西方人,初聞諸佛菩薩名號而陷入自我疑惑時,他們可能感覺有一條大鴻溝隔開他們與已開悟眾生,以為平凡眾生是不可能開悟的。事實上,開悟者曾經像我們一樣:受情緒所支配,他們能夠達成開悟,是因為修道之初皈依三寶:佛、法、僧。

所有佛教的宗派都有皈依,由一位心靈上師在正式儀式中授與的。本質上,皈依是尊敬和信賴佛、法、僧的一種表達:佛陀即淨化和圓滿,佛法是引導開悟的教義,以及尊貴的僧伽、菩薩們。佛法透過僧伽(菩薩們)得以繼續弘揚。

皈依佛,是承認自己的潛能可以體驗開悟的境界;皈依法,是承認由於自己倚賴拙劣方法來處置自己的困惑,迄今仍困在期望和恐懼迴圈中;皈依僧,是承認信賴法侶(上師)之指導、鼓舞、開示的重要,原因是:若和保持原始純淨之佛陀教示的相續傳承失去聯絡,這個人在修道過程中就無法進步。     

皈依的三寶中,唯有「佛」被認定是究竟的皈依,我們可用病人尋求治療法的例子來瞭解,即使是生病,他或她仍可能痊癒,皈依「法」就像吃藥,皈依「僧」就像遵照醫師的指示。一旦他被治癒,就不再需要任何藥物或醫學診療。同樣的,一個人若成佛了,就不再需要皈依「法」及「僧」了。     

不論我們是在最初皈依儀式下、或每天修持時間開始來皈依的,在大乘傳承中,我們持著一份大願心皈依,以期奮鬥到底直到開悟,且要奉獻己力以助所有眾生無一例外均達究竟開悟,這是菩薩無條件的悲願。皈依時,如果發心革除惡習,並且產生為眾生著想的積極態度,那麼不論我們的習氣多重,這悲願終將領導我們到開悟的境界。

依照金剛乘(密宗),皈依物件有六個,除了佛、法、僧外,行者尚得皈依三根本:上師、本尊、勇父空行及護法。上師是加持的根本,三寶的化身,尤其是佛陀的化身。本尊是諸佛的示現,以不同的形相具體地顯現佛性,以便行者能按照自己的根器去修持,而行者修持其身、口、意與本尊之身、口、意契合時,便顯示本具的佛性。因此,本尊是成就的根本。而勇父、空行母和護法是覺悟的眾生,他們藉四種佛行實踐以去除業障,這四種佛行是息、增、懷、誅,因此。他們被稱為佛行的根本,以使佛法得以傳揚延續。     

皈依的六個物件中,上師是最重要的。佛陀在世時,曾預言于未來末法時代,佛陀將化身為上師形相示現給需要他的指引保護的眾生,因而,如果我們視上師為佛陀,便可體驗到同沾佛陀化身的法露。

「上師」通常是指已開悟的師父,他已完成廣泛的訓練,已達到心靈體悟的高層次,且依照一套有根本、完整的傳承來傳法。西藏的上師能以大智慧、大悲心無猶豫無差別地對待眾生,通常被冠稱「仁波切」,意指「至高至尊」。    

一般人不一定明白師徒關係的本質,因此,來瞭解為什麼上師是必要的?瞭解弟子對師父的職責為何?是很重要的。縱使我們有與生俱來的聰慧且能接觸佛法,但是缺少上師的引導,我們仍然很難在修道上有所突破。這未開悟之心智尚被無始以來累積的習氣衝動指使著,若無上師超凡的洞察力和引導,是很難克服的。上師的寬大與悲心,給我們一個機會,改變觀察有情世界的習慣性方式。在上師完全無私中,我們找到一面觀察真我的鏡子,如果我們瞭解這情況,學習如何對治,那麼我們的修持就更有效益了。     

因為師徒關係的特質,以虔誠態度來對待上師是極重要的。傳統上,經過一段相互考驗時期,師徒關係形成,並在修道的階段一直持續著。修持方法中的智慧與熟練,上師能夠洞悉這位元弟子的需要與能力,然後教了正確的靜坐修持。當弟子有了進展時,上師便給予各種金剛乘修持的灌頂,經由這些直接傳承的加持,使觀想者能成功地修持。密乘修持是相當深奧、精妙,如果正確地修行。便能即身成就,若是修持不正確:由於錯誤的動機、瞭解或行為,就會導致更大的困惑和苦難,因此,眾生想直接修持達到開悟,那麼一位上師的個別指導是絕對必要的。

  

摘自「正法眼」      

(本書開示大部分皆摘自貢噶精舍出版的「正法眼」叢書,第一冊至第五冊,承蒙同意轉載,特致謝意。)